长沙市芙蓉区:共享优质教育资源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8-15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经历了村小、三校合并后,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东岸乡的合平小学更名为大同第三小学。“校长轮岗制”后,原大同小学的书记李仕艳担任了该校校长。

    李仕艳用三个词概括了2012年以来大同三小的变化:变大、变强、变理念。随着政策投入加大,学校规模、校舍面积变大;学生由400人增加到1600人,19名教师扩充到近百人。

    学校越来越好,“以前愁生源,现在变成了‘幸福的烦恼’。家长也开始转变,过去忙着把孩子转走,现在又回来了。”李仕艳对记者说。

    大同三小的变化,是芙蓉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真实写照。

    地处湖南省会长沙市中心,芙蓉区有一批优质资源聚集的名校,而新城区和浏阳河东岸的学校则相对薄弱,择校现象时有发生。

    芙蓉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,首先是解决那些处于“底部”、相对薄弱的学校走向优质的问题。

    硬件上,区委、区政府大力实施提质改造“五大工程”。全区所有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均达到省Ⅰ类标准,所有教室均配备多媒体设备,实现“班班通”和“室室通”,所有学校安装全天候电子视频监控和直呼式安全报警系统,100%达到合格学校标准,100%创建成为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。全区学校硬件条件基本无差异,这是改变家长舍近求远择校行为的前提。

    软件上,整合并拓展优质资源,把区域内优质学校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移植运用到新建学校中,将部分学校交由省、市、区品牌学校深度托管。

    无论何种办学模式,均实行“五统一,一共享”机制,即统一办学理念、统一管理模式、统一资源配置、统一研训平台、统一考核评估、共享发展成果,整体办学水平和声誉得到提升。

    校际间不均衡很大程度体现在师资配置不均上。芙蓉区对名师、骨干教师进行了重新评选和认定,区级骨干教师学校覆盖率达到86%,改写了城郊6所学校没有骨干教师的历史。

    内涵发展是驱动优质均衡的另一只“轮子”。

    课程改革成为重要抓手。芙蓉区整体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,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,鼓励农村学校开展体育、艺术、科技等校本特色课程项目创建活动和学生特色艺术社团活动。全区学校共创建特色项目65个,50%来自校本课程的转化,引领区域特色项目整体提质,促进了学校内涵特色发展,彰显“一校一品,一校多品”。

    经过长期实践,区内一批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广泛影响力,如东郡小学的书法教育,育英西垅小学的创客教育,曙光路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,楚怡小学的体育课程……这些课程既有深度又有特色,为孩子们提供了适合的、个性化的教育土壤。

    “在芙蓉区,校校之间只有远近之别,没有好坏之分。”芙蓉区教育局副局长杨红说。(《人民教育》记者 施久铭)